屢創蘆筍拍賣價新高紀錄
農一代楊詠仁堅持產銷履歷之路
曾經歷食用油風暴影響餐飲業的生意,又因為嚮往孩子可以在田園間自在玩樂的生活,原先沒有任何農業背景的楊詠仁仍於104年底毅然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投身農業,從借貸買農地、種過小蕃茄,到搭建網室設施,開始種蘆筍,短短兩年的時間就獲選第四屆百大青農。從106年起楊詠仁先後加入蘆筍產銷履歷集團驗證、個別驗證,出貨至臺北拍賣市場的產銷履歷綠蘆筍價格也屢屢創下新高,產品還一度外銷到日本,他不僅證明了農一代也能闖出新高度,也獲得112年度產銷履歷達人的殊榮。
蘆筍是高經濟作物,長久以來也被視為蔬菜之王。但種植蘆筍十分費工耗時,相當仰賴進口,但國產蘆筍就是新鮮,芳香鮮甜的滋味,是美食饕客的最愛。楊詠仁表示,他的農地就買在國內綠蘆筍重要產地將軍鄉,原本是種蕃茄,不料遭逢一場霸王級寒流和雨水過多,幾乎沒有收成,後來在農會的建議下,決定投入採收期長、市場價格穩定的綠蘆筍的種植,並投入大筆資金搭建網室設施。
善用天敵減少農藥用量
走進楊詠仁的網式蘆筍園,一畦畦蘆筍株綠油油整齊排列,田間沒有任何化肥的異味,若干採收未完的蘆筍則藏身在母株之間。鑽入網室裡的綠繡眼吱吱喳喳,也會幫忙吃掉田裡的害蟲。楊詠仁表示,減少農藥使用,可以維護生物多樣性,在田間建立善的循環,例如蹲下來就可看見蘆筍母莖上結滿蜘蛛網,蜘蛛會捕食害蟲;自行飛入設施的鳥也會吃蟲,利用天敵控制害蟲密度,可以達到減少或不使用農藥的目標,而網式栽培的好處是可以有效阻絕過多的雨水和濕度,減少莖枯病的發生,即使下雨也可以採收。
「採收前15天,我們停止使用化學農藥,只會用蘇力菌防治蟲害,達到無毒採收的要求。」楊詠仁表示,採收前自行送驗質譜快篩、411項農藥檢測與相關單位抽驗,以ND未檢出為基本原則。他進一步指出,種植前會將土壤送農改場檢測,在專家的建議下,依照土壤特性和所種作物特性先改善土壤;平時僅採人工除草,維持一定草量,減少灌溉溝水分蒸散。
堅持驗證 消費者吃得更安心
為了提供高品質產品,楊詠仁的自我要求相當高,因此在106年就與幾位青農一起加入產銷履歷集團驗證,成為臺南第一批取得蘆筍產銷履歷的農民。「但蘆筍價格本來就很好,有沒有產銷履歷對農友收益影響不大,但在作業上反而受很大的限制。」因此在兩年的集團驗證到期後,楊詠仁仍自行參加個別驗證,堅持產銷履歷之路。
「響應政府產銷履歷政策對我來說輕而易舉,但可以讓消費者知道我的種植歷程,吃得更安心。」在他的堅持下,楊詠仁的蘆荀品質十分穩定,識別度高,在臺北農產市場的拍賣價格屢創新高。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,他也一改過去七成自行銷售為主的模式,將自行銷售與拍賣市場比例變為5:5,「自售與銷售拍賣市場的分級規格一致,可以節省許多時間。」楊詠仁認為,花時間在栽培管理,是對消費者更大的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