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專業加值讓數字說話
黃國基為愛推動產銷履歷驗證
台灣人愛吃海鮮,白蝦更是餐桌上最常出現的佳餚。但面對極端氣候的嚴峻挑戰,甫獲 112 年產銷履歷達人的黃國基認為「多,不一定就是好。」多年來,他投入低密度的生態養殖,證明了即使不使用化學添加物和藥物,魚、蝦仍然可以健健康康、活蹦亂跳。收成後的產品通過 SGS 檢測和產銷履歷的驗證,品質得到消費者的信賴,反應在價格上,也確保了漁民的收益。
黃國基原本在大學裡有一份穩定的教職,但心疼愛女一出生就對食物中各種添加物過敏反應強烈,使得他經常要工作、家庭照顧兩頭跑,索性辭去教職和岳父學習水產養殖,也花時間陪伴照顧家人。
養殖門外漢 管理專業加持
從養殖門外漢,黃國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摸索虱目魚、台灣鯛及白蝦養殖技術,一邊參加養殖課程,一邊向村內長者請教學習,由於本身具有財務管理的背景,他開始並在養殖過程中導入管理專業,對於放養的數量、飼料的投放、魚病的防治和收成,一一加以記錄,納入成本分析後,他決心重新思考自家的養殖及經營行銷的方式。除了希望生產出孩子吃了也會安心的健康水產外,更重視環境永續發展;黃國基認為:如果環境破壞到無法養殖,再好的技術也是徒勞。
第二年,他開始積極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,捨棄除草劑,揹起割草機在大太陽下割草,一方面減少放養數量,增加魚蝦生存成長的空間,不再使用化學添加物與抗生素等藥物,而是在水中添加水質益生菌及在飼料中加入乳酸菌等有益菌,打造友善的養殖環境。
「數字會說話。」比起老一輩高度仰賴經驗,把魚苗、蝦苗放養數極大化的作法,黃國基更重視育成率、品質以及產期批次管理,藉此提高風險控管的能力。「比市場旺季提早一個月收成,就能賣到今年最好的價格。」黃國基用精準的數字說服養了一輩子魚蝦的岳父,並不是放養更多,整體收益就會好。相反的,用傳統的經驗法則養殖,有可能浪費了飼料,高密度養殖帶來魚病風險,而且換肉率未必更高,導入管理專業並且精算成本,毛利反而更高,省時省工,漁民也能得到好的生活品質。
理念不謀而合 投入產銷履歷驗證
其實在加入產銷履歷驗證之前,黃國基就已經開始逐筆詳實記錄養殖過程,縱使在養殖過程中不添加抗生素藥物,仍然每年自主檢驗,皆通過SGS檢測,後來參加養殖教育訓練課程才知道,這套作法竟然和產銷履歷的精神與實作的理念不謀而合,因此他於105 年就開始申請個人驗證。
為了確保食品安全,黃國基更利用農場內老舊建築重新整備,添購冷鏈、真空包裝設備,獲得國內還少有的「水產類-農產品初級加工場」場證,蝦仁分級包裝經過冷鏈出貨,透過自產自銷幾乎能完銷。
「養殖初期得到許多昔日同事朋友的支持,必須讓他們買得安心,吃得安心。」黃國基表示經由產銷履歷的輔助,產品無論在養殖過程中或是加工過程都用心經營,因為產品在養殖過程中留下完善紀錄,讓產品可通過相關檢驗,無違法、違規藥物殘留,外銷廠商更樂意採購,配合通路的計劃養殖,也能反應在最後的收益上。